技术文章更多>>
- 溶氧电极的校准与维护:延长寿命的关键步骤与常见误区
- 点击次数:117 更新时间:2025-05-26
- 溶氧电极是环境监测、水处理及生物发酵等领域的关键传感器,其准确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数据可靠性。正确的校准与维护是延长电极寿命的核心,但实际操作中常存在误区。关键校准步骤校准频率与标准液选择常规应用建议每周校准一次,高精度需求场景(如发酵过程)需每日校准。使用饱和空气水(20℃下溶解氧约8.26mg/L)或无水亚硫酸钠配制的零氧溶液,确保标准液浓度准确。标准化校准流程零点校准:将电极浸入无氧溶液中,待读数稳定后归零。斜率校准:转移至饱和空气水中,调整输出至理论值(如8.26mg/L)。温度补偿:根据实际水温修正溶解氧值,避免因温差导致±0.5mg/L以上的误差。校准后验证使用第三方标准液复核,确保校准偏差≤±5%。常见维护误区与解决方案误区一:忽视电极膜污染现象:响应时间延长、读数漂移。对策:定期用去离子水冲洗膜表面,每月更换一次聚四氟乙烯(PTFE)或硅橡胶膜。误区二:电解液干涸未及时补充现象:电极内阻增大,灵敏度下降。对策:每周检查电解液液位,按说明书补充溶液,避免气泡残留。误区三:长期存放未做保护现象:膜干裂、电解液结晶。对策:短期存放(≤1周)时,将电极浸入去离子水;长期存放(>1周)需更换新膜并充满电解液,密封保存。误区四:机械损伤导致漏液现象:电极外壳破损、电解液渗出。对策:操作时避免撞击或弯折,定期检查O型圈密封性。总结通过规范校准流程、定期维护膜和电解液、避免操作误区,溶氧电极寿命可延长至2年以上。建议建立维护档案,记录校准时间、膜更换周期及故障现象,以便快速排查问题。